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专用产品分类原则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5 04:57:25  浏览:9500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专用产品分类原则

公安部


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专用产品分类原则

公安部

1997/04/21



  【题注】GA163-1997



  一、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专用产品分类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保护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专用产品,涉及实体安全、运行安全和信息安全三个方面。

  实体安全包括环境安全,设备安全和媒体安全三个方面。

  运行安全包括风险分析,审计跟踪,备份与恢复,应急四个方面。

  信息安全包括操作系统安全,数据库安全,网络安全,病毒防护,访问控制,加密与鉴别七个方面。

  二、分类原则

  为了保证分类体系的科学性,遵循如下原则:

  1.适度的前瞻性;

  2.标准的可操作性;

  3.分类体系的完整性;

  4.与传统的兼容性;

  5.按产品功能分类。

  三、术语定义

  3.1计算机信息系统 Computer Information System

  是指由计算机及其相关的和配套的设备、设施(含网络)构成的,按照一定的应用目标和规则对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存储、传输、检索等处理的人机系统。

  3.2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专用产品 Security Products for Computer InformationSystems

  是指用于保护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的专用硬件和软件产品。

  3.3实体安全 Physical Security

  保护计算机设备、设施(含网络)以及其它媒体免遭地震、水灾、火灾、有害气体和其它环境事故(如电磁污染等)破坏的措施、过程。

  3.4运行安全 Operation Security

  为保障系统功能的安全实现,提供一套安全措施(如风险分析,审计跟踪,备份与恢复,应急等)来保护信息处理过程的安全。

  3.5信息安全 Information Security

  防止信息财产被故意的或偶然的非授权泄露、更改、破坏或使信息被非法系统辨识,控制。即确保信息的完整性、保密性,可用性和可控性。

  3.6黑客 Hacker

  对计算机信息系统非授权访问的人员。

  3.7应急计划 Contingency Plan

  在紧急状态下,使系统能够尽量完成原定任务的计划。

  3.8证书授权 Certificate Authority

  通过证书的形式证明实体(如用户身份,用户的公开密钥等)的真实性。

  3.9安全操作系统 Secure Operation System

  为所管理的数据和资源提供相应的安全保护,而有效控制硬件和软件功能的操作系统。

  3.10访问控制 Sccess Control

  指对主体访问客体的权限或能力的限制,以及限制进入物理区域(出入控制)和限制使用计算机系统和计算机存储数据的过程(存取控制)。

  四、类别体系

  4.1类别(A)实体安全

  4.1.1类别(A10)环境安全

  本类产品提供对计算机信息系统所在环境的安全保护,主要包括受灾防护和区域防护。

  4.1.1.1类别(A11)受灾防护

  本类产品提供受灾报警,受灾保护和受灾恢复等功能,目的是保护计算机信息系统免受水、火、有害气体、地震、雷击和静电的危害。

  本类产品的安全功能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1)灾难发生前,对灾难的检测和报警;

  (2)灾难发生时,对正遭受破坏的计算机信息系统,采取紧急措施,进行现场实时保护;

  (3)灾难发生后,对已经遭受某种破坏的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灾后恢复。

  任何提供以上一种或数种功能的产品均可归入本类。

  4.1.1.2类别(A12)受灾恢复计划辅助软件

  本类产品为制订受灾恢复计划提供计算机辅助,它主要是以受灾恢复计划辅助软件的形式提供。

  本类产品的安全功能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1)灾难发生时的影响分析;

  (2)受灾恢复计划的概要设计或详细制订;

  (3)受灾恢复计划的测试与完善。

  任何提供以上一种或数种功能的产品均可归入本类。

  4.1.1.3类别(A13)区域防护

  本类产品对特定区域提供某种形式的保护和隔离。

  本类产品的安全功能可归纳为两个方面:

  (1)静止区域保护,如通过电子手段(如红外扫描等)或其它手段对特定区域(如机房等)进行某种形式的保护(如监测和控制等);

  (2)活动区域保护,对活动区域(如活动机房等)进行某种形式的保护。

  任何提供以上一种或两种功能的产品均可归入本类。

  4.1.2类别(A20)设备安全

  本类产品提供对计算机信息系统设备的安全保护。它主要包括设备的防盗和防毁,防止电磁信息泄漏,防止线路截获,抗电磁干扰以及电源保护等六个方面。

  4.1.2.1类别(A21)设备防盗

  本类产品提供对计算机信息系统设备的防盗保护。

  本类产品所提供的安全功能可归纳为:

  使用一定的防盗手段(如移动报警器、数字探测报警和部件上锁)用于计算机信息系统设备和部件,以提高计算机信息系统设备和部件的安全性。

  任何提供以上功能的产品均可归入本类。

  4.1.2.2类别(A22)设备防毁

  本类产品提供对计算机信息系统设备的防毁保护。

  本类产品所提供的安全功能可归纳为两个方面:

  (1)对抗自然力的破坏,使用一定的防毁措施(如接地保护等)保护计算机信息系统设备和部件;

  (2)对抗人为的破坏,使用一定的防毁措施(如防砸外壳)保护计算机信息系统设备和部件。

  任何提供以上一种或两种功能的产品均可归入本类。

  4.1.2.3类别(A23)防止电磁信息泄漏

  本类产品用于防止计算机信息系统中的电磁信息的泄漏,从而提高系统内敏感信息的安全性。如防止电磁信息泄漏的各种涂料、材料和设备等都属于本类。

  本类产品所提供的安全功能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1)防止电磁信息的泄漏(如屏蔽室等防止电磁辐射引起的信息泄漏);

  (2)干扰泄漏的电磁信息(如利用电磁干扰对泄漏的电磁信息进行置乱);

  (3)吸收泄漏的电磁信息(如通过特殊材料/涂料等吸收泄漏的电磁信息)。

  任何提供以上一种或数种功能的产品均可归入本类。

  4.1.2.4类别(A24)防止线路截获

  本类产品用于防止对计算机信息系统通信线路的截获和外界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通信线路的干扰。

  本类产品的安全功能可归纳为四个方面:

  (1)预防线路截获,使线路截获设备无法正常工作;

  (2)探测线路截获,发现线路截获并报警;

  (3)定位线路截获,发现线路截获设备工作的位置;

  (4)对抗线路截获,防止线路截获设备的有效使用。

  任何提供以上一种或数种功能的产品可归入本类。

  4.1.2.5类别(A25)抗电磁干扰

  本类产品用于防止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电磁干扰,从而保护系统内部的信息。

  本类产品的安全功能可归纳为两个方面:

  (1)对抗外界对系统的电磁干扰;

  (2)消除来自系统内部的电磁干扰。

  任何提供以上一种或两种功能的产品可归入本类。

  4.1.2.6类别(A26)电源保护

  本类产品为计算机信息系统设备的可靠运行提供能源保障,例如不间断电源、纹波抑制器、电源调节软件等都属于本类。

  本类产品的安全功能可归纳为两个方面:

  (1)对工作电源的工作连续性的保护,如不间断电源;

  (2)对工作电源的工作稳定性的保护,如纹波抑制器。

  任何提供以上一种或两种功能的产品均可归入本类。

  4.1.3类别(A30)媒体安全

  本类产品提供对媒体数据和媒体本身的安全保护。

  4.1.3.1类别(A31)媒体的安全

  本类产品提供对媒体的安全保管,目的是保护存储在媒体上的信息。

  本类产品的安全功能可归纳为两个方面:

  (1)媒体的防盗;

  (2)媒体的防毁,如防霉和防砸等。

  任何提供以上一种或二种功能的产品均可归入本类。

  4.1.3.2类别(A32)媒体数据的安全

  本类产品提供对媒体数据的保护。媒体数据的安全删除和媒体的安全销毁是为了防止被删除的或者被销毁的敏感数据被他人恢复。

  本类产品的安全功能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1)媒体数据的防盗,如防止媒体数据被非法拷贝;

  (2)媒体数据的销毁,包括媒体的物理销毁(如媒体粉碎等)和媒体数据的彻底销毁(如消磁等),防止媒体数据删除或销毁后被他人恢复而泄露信息;

  (3)媒体数据的防毁,防止意外或故意的破坏使媒体数据的丢失。

  任何提供以上一种或数种功能的产品均可归入本类。

  4.2类别(B)运行安全

  4.2.1类别(B10)风险分析

  本类产品提供对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人工或自动的风险分析。它首先是对系统进行静态的分析(尤指系统设计前和系统运行前的风险分析),旨在发现系统的潜在安全隐患;其次是对系统进行动态的分析,即在系统运行过程中测试,跟踪并记录其活动,旨在发现系统运行期的安全漏洞;最后是系统运行后的分析,并提供相应的系统脆弱性分析报告。

  本类产品的安全功能可归纳为四个方面:

  (1)系统设计前的风险分析。通过分析系统固有的脆弱性,旨在发现系统设计前潜在的安全隐患;

  (2)系统试运行前的风险分析。根据系统试运行期的运行状态和结果,分析系统的潜在安全隐患,旨在发现系统设计的安全漏洞;

  (3)系统运行期的风险分析。提供系统运行记录,跟踪系统状态的变化,分析系统运行期的安全隐患,旨在发现系统运行期的安全漏洞,并及时通告安全管理员;

  (4)系统运行后的风险分析。分析系统运行记录,旨在发现系统的安全隐患,为改进系统的安全性提供分析报告。

  任何提供以上一种或数种功能的产品均可归入本类。

  4.2.2类别(B20)审计跟踪

  本类产品对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人工或自动的审计跟踪、保存审计记录和维护详尽的审计日志。

  本类产品的安全功能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1)记录和跟踪各种系统状态的变化,如提供对系统故意入侵行为的记录和对系统安全功能违反的记录;

  (2)实现对各种安全事故的定位,如监控和捕捉各种安全事件;

  (3)保存、维护和管理审计日志。

  任何提供以上一种或数种功能的产品均可归入本类。

  4.2.3类别(B30)备份与恢复

  本类产品提供对系统设备和系统数据的备份与恢复,对系统数据的备份和恢复可以使用多种介质(如磁介质、纸介质、光碟、缩微载体等)。

  本类产品的安全功能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1)提供场点内高速度、大容量自动的数据存储,备份和恢复;

  (2)提供场点外的数据存储,备份和恢复,如通过专用安全记录存储设施对系统内的主要数据进行备份;

  (3)提供对系统设备的备份。

  任何提供以上一种或数种功能的产品均可归入本类。

  4.2.4类别(B40)应急

  本类产品提供紧急事件或安全事故发生时,保障计算机信息系统继续运行或紧急恢复所需要的一类产品,如应急计划辅助软件和应急设施两个方面。

  4.2.4.1类别(B41)应急计划辅助软件

  本类产品为制订应急计划提供计算机辅助,它主要是以应急计划辅助软件的形式提供。

  本类产品的安全功能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1)紧急事件或安全事故发生时的影响分析;

  (2)应急计划的概要设计或详细制订;

  (3)应急计划的测试与完善。

  任何提供以上一种或数种功能的产品均可归入本类。

  4.2.4.2类别(B42)应急设施

  本类产品提供紧急事件或安全事故发生时,计算机信息系统实施应急计划所需要的一类产品,它包括实时应急设施、非实时应急设施等。这些设施一般由专门厂商提供。实时应急设施、非实时应急设施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对紧急事件发生时的响应时间长短上。

  本类产品的安全功能可归纳为二个方面:

  (1)提供实时应急设施,实现应急计划,保障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正常安全运行;

  (2)提供非实时应急设施,实现应急计划。

  任何提供以上一种或两种功能的产品均可归入本类。

  4.3类别(C)信息安全

  4.3.1类别(C10)操作系统安全

  本类产品提供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资源的有效控制,能够为所管理的资源提供相应的安全保护。它们或是以底层操作系统所提供的安全机制为基础构作安全模块,或者完全取代底层操作系统,目的是为建立安全信息系统提供一个可信的安全平台。

  4.3.1.1类别(C11)安全操作系统

  本类产品是安全操作系统,是指从系统设计、实现和使用等各个阶段都遵循了一套完整的安全策略的操作系统。

  任何具有不同安全级别的安全操作系统产品均可归入本类。

  4.3.1.2类别(C12)操作系统安全部件

  本类产品是操作系统安全部件,目的是增强现有操作系统的安全性。

  本类产品的安全功能可归纳为两个方面:

  (1)通过构作安全模块,增强现有操作系统的安全性;

  (2)通过构作安全外罩,增强现有操作系统的安全性。

  任何提供以上一种或两种功能的产品均可归入本类。

  4.3.2类别(C20)数据库安全

  本类产品对数据库系统所管理的数据和资源提供安全保护。它一般采用多种安全机制与操作系统相结合,实现数据库的安全保护。

  4.3.2.1类别(C21)安全数据库系统

  本类产品是安全数据库系统,即从系统设计、实现、使用和管理等各个阶段都遵循一套完整的系统安全策略的安全数据库系统。

  任何具有不同安全级别的安全数据库系统均可归入本类。

  4.3.2.2类别(C22)数据库系统安全部件

  本类产品是数据库系统安全部件,是以现有数据库系统所提供的功能为基础构作安全模块,旨在增强现有数据库系统的安全性。

  本类产品的安全功能可归纳为两个方面:

  (1)通过构作安全模块,增强现有数据库系统的安全性;

  (2)通过构作安全外罩,增强现有数据库系统的安全性。

  任何提供以上一种或两种功能的产品均可归入本类。

  4.3.3类别(C30)网络安全

  本类产品提供访问网络资源或使用网络服务的安全保护。

  4.3.3.1类别(C31)网络安全管理

  本类产品为网络的使用提供安全管理。

  本类产品的安全功能可归纳为四个方面:

  (1)帮助协调网络的使用,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

  (2)跟踪并记录网络的使用,监测系统状态的变化。如提供对网络系统故意入侵行为的记录和对违反网络系统安全管理行为的记录;

  (3)实现对各种网络安全事故的定位,探测网络安全事件发生的确切位置;

  (4)提供某种程度的对紧急事件或安全事故的故障排除能力。

  任何提供以上一种或数种功能的产品均可归入本类。

  4.3.3.2类别(C32)安全网络系统

  本类产品对网络资源的访问和网络服务的使用提供一套完整的安全保护。

  本类产品是安全网络系统,即从网络系统的设计、实现、使用和管理各个阶段遵循一套完整的安全策略的网络系统。

  任何具有不同安全级别的安全网络系统均可归入本类。

  4.3.3.3类别(C33)网络系统安全部件

  本类产品是网络系统安全部件,是对网络系统的某个过程、部分或服务提供安全保护,旨在增强整个网络系统的安全性。

  本类产品的安全功能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1)对网络资源访问的某一过程提供安全保护,例如身份认证是对登录过程的保护,旨在防止黑客对网络资源的访问;

  (2)对网络资源的某一部分提供安全保护,例如防火墙是对网络资源的某个部分(本地网络资源)的保护;

  (3)对网络系统提供的某种服务提供安全保护,例如安全电子邮件服务是对网络系统提供的电子邮件服务的保护。

  任何提供以上一种或数种功能的产品均可归入本类。

  4.3.4类别(C40)计算机病毒防护

  本类产品提供对计算机病毒的防护。病毒防护包括单机系统的防护和网络系统的防护。

  单机系统的防护侧重于防护本地计算机资源,而网络系统的防护侧重于防护网络系统资源。计算机病毒防护产品是通过建立系统保护机制,预防、检测和消除病毒。

  4.3.4.1类别(C41)单机系统病毒防护

  本类产品提供对单机系统的病毒防护,既可以是软件产品,也可以是硬件产品。

  本类产品的安全功能可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

  (1)预防计算机病毒侵入系统;

  (2)检测已侵入系统的计算机病毒;

  (3)定位已侵入系统的病毒;

  (4)防止病毒在系统中的传染;

  (5)消除系统中已发现的计算机病毒。

  任何提供以上一种或数种功能的产品均可归入本类。

  4.3.4.2类别(C42)网络系统病毒防护

  本类产品提供对网络系统的病毒防护。

  本类产品的安全功能可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

  (1)预防计算机病毒侵入网络系统;

  (2)检测已侵入网络系统的病毒;

  (3)定位已侵入网络系统的病毒;

  (4)防止网络系统中病毒的传染;

  (5)清除网络系统中已发现的病毒。

  任何提供以上一种或数种功能的产品均可归入本类。

  4.3.5类别(C50)访问控制

  本类产品保证系统的外部用户或内部用户对系统资源的访问以及对敏感信息的访问方式符合组织安全策略。本类产品主要包括:出入控制和存取控制。

  4.3.5.1类别(C51)出入控制

  本类产品主要用于阻止非授权用户进入机构或组织。一般是以电子技术、生物技术或者电子技术与生物技术结合阻止非授权用户进入。

  本类产品包括:

  (1)物理通道的控制,例如利用重量检查控制通过通道的人数;

  (2)门的控制,例如双重门,陷阱门等。

  凡是采用电子技术、生物特征技术以及与其他技术相结合以实现出入控制的安全产品均可归入本类。

  4.3.5.2类别(C52)存取控制

  本类产品提供主体访问客体时的存取控制,如通过对授权用户存取系统敏感信息时进行安全性检查,以实现对授权用户的存取权限的控制。

  本类产品提供的安全功能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1)提供对口令字的管理和控制功能。例如提供一个弱口令字库,禁止用户使用弱口令字,强制用户更换口令字等;

  (2)防止入侵者对口令字的探测;

  (3)监测用户对某一分区或域的存取;

  (4)提供系统中主体对客体访问权限的控制。

  任何提供以上一种或数种功能的产品均可归入本类。

  4.3.6类别(C60)加密

  本类产品提供数据加密和密钥管理。

  4.3.6.1类别(C61)加密设备

  本类产品提供对数据的加密。

  本类产品提供的安全功能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对文字的加密;

  (2)对语音的加密;

  (3)对图象、图形的加密。

  任何提供以上一种或数种功能的产品均可归入本类。

  4.3.6.2类别(C62)密钥管理

  本类产品提供对密钥的管理。例如证书授权中心(提供对用户的公开密钥的管理)和密钥恢复,都属于本类。

  本类产品的安全功能可归纳为六个方面:

不分页显示   总共2页  1 [2]

  下一页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民事诉讼证据规定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对策

陈翱 周志刚


2001年12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民事诉讼证据规定》)。《民事诉讼法》关于证据的规定仅有12条,而这个证据规定却有83条,极大丰富了民事审判的证据规则。《民事证据规定》从2002年4月1日起施行,至今已一年多了。从一年来的司法实践看,其在指导当事人及时正确举证和促进法官准确合理认证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该规定确立了许多全新的证据制度,而传统的法律思维、诉讼模式在短时期内难以改变,加上规定本身存在的一些缺限,在实施中遇到了若干问题,急待探讨和完善。
一、民事诉讼证据规定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一)举证责任分配方面
关于举证责任分配,《民事诉讼证据规定》第四条规定了举证责任倒置的八种情形,即:“下列侵权诉讼,按照以下规定承担举证责任:(一)因新产品制造方法发明专利引起的专利侵权诉讼,由制造同样产品的单位或者个人对其产品制造方法不同于专利方法承担举证责任;(二)高度危险作业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由加害人就受害人故意造成损害的事实承担举证责任;(三)因环境污染引起的损害赔偿诉讼,由加害人就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及其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的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四)建筑物或者其他设施以及建筑物上的搁置物、悬挂物发生倒塌、脱落、坠落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由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对其无过错承担举证责任;(五)饲养动物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由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就受害人有过错或者第三人有过错承担举证责任;(六)因缺陷产品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由产品的生产者就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承担举证责任;(七)因共同危险行为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由实施危险行为的人就其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八)因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由医疗机构就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及不存在医疗过错承担举证责任。有关法律对侵权诉讼诉举证责任有特殊规定的,从其规定。”比《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七十四条列举的五项,增加了三项。《民事诉讼证据规定》对疑难的合同纠纷,劳动争议纠纷也作出了举证责任分配。第五条规定“在合同纠纷案件中,主张合同关系成立并生效的一方当事人对合同订立和生效的事实承担举证责任;主张合同关系变更、解除、终止、撤销的一方当事人对引起合同关系变动的事实承担举证责任。对合同是否履行发生争议的,由负有履行义务的当事人承担举证责任。”第六条规定“在劳动争议纠纷案件中,因用人单位作出开除、除名、辞退、解除劳动合同、减少劳动报酬、计算劳动者工作年限等决定而发生劳动争议的,由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上述这些规定,在指导法官正确分配举证责任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在于:对具体案件中当事人举证责任的分配,除《民事诉讼证据规定》对举证责任分配已有明确规定以及当事人对事实的自认和事实免证外,应当按照《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的规定执行。然而,该规定过于笼统,可操作性差,增加了法官贯彻执行的难度。为了弥补缺陷,《民事诉讼证据规定》第七条规定“在法律没有具体规定,依本规定及其他司法解释无法确定举证责任承担时,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公平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综合当事人举证能力等因素确定举证责任的承担。”这一规定赋予了法官在举证责任分配方面的的自由裁量权(或可称举证责任的分配权),在民事诉讼中,哪些层级的人民法院拥有举证责任分配权,应当于何时作出分配,能否作出举证责任倒置的决定,采用什么方式进行等没有进一步作出规定。
(二)举证期限方面
过去,当事人往往利用《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庭前不提供证据,在庭审中搞突然袭击,或者在一审时不提供证据,在二审或再审中才提出证据,以达到拖延诉讼的目的。这种情况,严重干扰了诉讼活动的正常进行,导致人民法院大量重复劳动,浪费了有限的审判资源,妨碍审判效率的提高。《民事诉讼法》采取“证据随时提出主义”,当事人在人民法院审理的各个阶段均可提出证据。而《民事诉讼证据规定》确定了“举证期限制度”:举证期限可以由当事人协商确定或由人民法院指定;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内不提交证据的,视为放弃举证权利;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内提交证据材料确有困难的,应当在举证期限内向人民法院申请延期举证,由人民法院决定是否准许。关于举证期限所作的规定,旨在克服“以证据随时提出主义”存在的弊端,加强法院对民事诉讼的管理程度,提高审判效率。
《民事诉讼证据规定》第三十四条规定“对当事人逾期提供的证据材料,人民法院审理时不组织质证。但对方当事人同意质证的除外”。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在于:对当事人逾期提交的证据材料,法院如果认为需要质证,唯一的方式,是取得对方当事人的同意,而对方当事人对逾期提供证据材料的一方当事人不遵守诉讼规定不满,以及利益上的对立,一般都不会同意。证据应当在法庭上出示,由当事人质证,未经质证的证据,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民事诉讼证据规定》第四十三条明确了:“当事人举证期限届满后提供的证据不是新的证据,人民法院不予采纳,当事人经人民法院准许延期举证,但因客观原因未能在准许的期限内提供,且不审理该证据可能导致裁判明显不公的,其提供的证据可视为新的证据”。从审判实践看,当事人一般都未申请延期举证,由于在举证期限届满后提交的证据不属于新证据,即使证据对案件处理结果确有重大影响,一审又不能采信,只能作出错误裁判。
(三)证据材料交换方面
《民事诉讼证据规定》第三十七条、第三十八条、第三十九条、第四十条确定了庭前证据交换制度。庭前证据交换的目的在于,在诉讼机会平等的前提下,由当事人双方收集证据证明其主张,明确争执焦点或形成争点本身,以便在法庭审理过程中进行充分的辩论。尽管从理论上说,法官可以不限于通过一次庭审了解案情,但在现代民事诉讼量剧增而司法资源相对匮乏的现实条件下,对于据于作出裁判的庭审提出了更高的效率要求。在其他条件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庭前证据交换显得尤为重要。庭前证据交换制度不仅能够帮助法官迅速、准确地把握案情,使其裁判最大限度地接近真实,而且对于提高庭审的效率,加强司法审判资源的合理利用无疑大有裨益,促使案件繁简分流、纠纷解决多元化。
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在于:在证据材料交换阶段,举证很大程度上成为一种诉讼技巧,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一方代理人(以被告方为多)在举证期满前到法院要求查看对方的证据,其主要目的是为自己举证作准备。有的当事人千方百计地推迟举证,甚至在举证期限的最后一天才提供己方的证据。根据《民事诉讼证据规定》,“经当事人申请,人民法院可以组织当事人在开庭审理前交换证据”。而对单方查阅证据没有规定。可以这样理解,《民事诉讼证据规定》对单方查阅证据是持否定态度的,想用庭前交换证据的方式取代单方查阅证据。单方查阅证据,实际上是一种不对等的证据交换,对另一方当事人是不利的。从审判实践看,有的被告代理人在查阅原告提供的证据后,在举证期限的最后一天才提出一些证据,让原告方措手不及。如果法官拒绝其查看证据,则被告的代理人可能提出异议,因为《民事诉讼法》规定当事人、诉讼代理人可以查阅本案有关材料。而且还存在着一部分案件并不进行庭前证据交换的情况,此时一方当事人能否事先查看对方的证据,现行法律规定也不明确。
(四)证人出庭作证方面
民事诉讼法及以后相应的司法解释,对证人出庭作证规定得比较笼统,关于证人出庭作证或不出庭作证的一些问题不明确,难以操作。《民事诉讼证据规定》对证人出庭作证问题,第五十三条至第五十八专门作了规定,明确了证人出庭作证的证言效力。如果证人是由一方当事人所提供,该证人又不能出庭作证,在证据效力上,该种证言只能作为一种传闻来看待,其证明效力远远弱于到庭作证的证人证言。《民事诉讼证据规定》还明确了:“无正当理由未出庭作证的证人证言,不能单独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民事诉讼证据规定》第五十四条第三款规定:“证人因出庭作证而支出的合理费用,由提供证据的一方当事人先行支付,由败诉一方当事人承担。”
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在于:首先,相当数量的证人拒绝作证,一些证人虽不拒绝作证,但是却拒绝出庭作证。在庭审中,法官对不出庭证人的证言,只好宣读,对证人的质疑和盘问难以进行,合议庭无法了解证人证言的产生过程,证人作证时所处的环境和心态以及证人作证过程中是否受到威胁或贿买等情况,无法当庭查证属实,使得证人证言作为证据采用的可信度降低。其次,在审判实践中的做法,证人出庭通知书往往由法官委托申请证人出庭的一方当事人代为送达,并由其直接预付作证费用给证人。实际上形成了申请的一方与证人同行、同住、同吃的情况,从感情上说,存在影响如实作证的可能性。由于《民事证据规定》对证人出庭作证义务的法律规定以及违背这些义务所应给予的强制性制裁措施没有明确的规定,导致不能很好地贯彻证人出庭作证制度。
二、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谨慎行使举证责任承担的分配权。多年来,在最高人民法院的要求和强调下,各级法院的法官通过各种途径进修法律专科、本科、研究生,法官的文化素质在迅速提高。近年来,由于法官法的修改,法院严把进人关,进入法院工作的人才素质都高。总之,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基本能够胜任举证责任的分配权。如果对层级低的人民法院的法官素质持怀疑态度,反对层次低的人民法院,特别是基层人民法院对举证责任的分配权,一旦出现疑难案由的案件,只有逐级报请最高人民法院作出解释,将会导致时间过份迟延,增大最高人民法院的工作压力。而且,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占相当大的比例是让地方人民法院试行摸索一段时间后,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才作出的解释。因此,否定地方人民法院对举证责任的分配权,将会脱离现实。对于需要法院对举证责任承担作出分配的案件,应于何时作出举证责任担的分配,有的法官主张在诉讼过程中,收集到必要的证据材料后才进行。理由是,立案部门仅根据当事人提交的诉状和初步的证据材料立案,仅对形式方面审查,确定的案由不一定准确。在这一阶段,不一定需要法官对举证责任作出分配。而在诉讼进行过程中,当事人提交了一定的证据材料,法官能够归纳出准确的案由,此时的举证责任确需法官自由分配时才进行。而笔者主张,在填发《举证通知书》前应作出分配。如果担心案由不准,先进行举证,会大大超越举证时限,降低审判效率。况且,没有对举证责任承担作出分配,双方当事人各应举出哪些方面的证据材料一片盲然,不利于积极举证。在填发《举证通知书》前,根据诉状,仅有的初步证据材料,并结合法官的审判经验复核校正案由,不会有太大的困难。案由认定后确有必要的,接着对举证责任承担作出分配,并列明在《举证通知书》里,对当事人各方应举出哪些方面的证据材料,一一列明。举证责任倒置,由法律、司法解释设定,法院应按法律、司法解释执行。但是,社会生活是千变万化的,新的案由时有出现。对出现新的案由,如有必要倒置举证责任的,消极地等待法律,司法解释作出规定后才执行,显然不适应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笔者主张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出现此类新的案件类型需要法官确定如何分配举证责任时,情形由合议庭讨论后,由院长提交审委会讨论决定,本院审判委员会尚不能决定的,可请示上一级法院指导。对于倒置举证责任的以外,可由承办法官提出,交由合议庭讨论,充分发挥集体智慧,避免遗漏举证事项,影响案件审判质量。
(二)对逾期提交的证据材料赋予法官灵活的决定权。实践中有一定比例的民事案件不实行庭前证据交换,对当事人未申请延期举证,举证期限逾期后提交的证据材料,如按《民事诉讼证据规定》不组织质证,进而对决定案件胜败的证据材料该采信的不予采信,一审法院只能作出错误判决。当事人在二审、再审程序中提交未在一审中提交的证据材料,导致改判或发回重审的,不视为一审错判。这一做法对于法院系统内容易理解和接受,但在法院系统外,难免带来不小的负面影响。无论如何宣传解释,在一审法院管辖范围内的干部、群众都难以接受,始终认为一审法院在程序上刁难当事人,故意制造错案,对一审法院的不满情绪会越来越大,损害法院的威信,降低法院的形象。另一方面,这样做会导致当事人累诉,无疑会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也浪费法院有限的审判资源。可以这样说,《民事诉讼证据规定》外表是对逾期举证当事人的一种惩罚,内实为一审法院制造不小的压力。笔者认为,对逾期提交的的证据材料,如果凭借法官审查判断,不组织质证不会导致一审错判的,则应当执行《民事证据规定》;如果凭法官审查判断认为该证据事关重大,不质证可能导致一审错判的,则不能掉以轻心,不论当事人是否申请庭前交换证据材料,也不论法院是否依职权决定庭前交换证据材料,也不论当事人是否申请延期举证,也不论是否已开过庭,均应当决定开庭组织质证,确保案件的裁判质量。但是,可以在制度设计上让逾期提交证据的一方当事人承担相应的责任,对这种不当行为起到一定的制止和惩罚作用。对逾期提交证据材料的一方当事人,让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其一,对逾期提交证据材料的一方当事人胜诉的,让其承担本应由对方承担的诉讼费用;其二,对逾期提交证据材料而引起对方申请鉴定勘验等费用的,由逾期提交证据的一方当事人承担;其三,对方当事人因诉讼增加的误工费、食宿费、交通费损失等,由逾期提交证据材料的一方当事人承担。
(三)有条件地允许当事人复制对方提交的证据材料。《民事诉讼证据规定》规定了庭前证据交换制度,但在举证期限内,当事人是否申请庭前交换证据难以预测,对当事人分次提交的证据材料,举证期限届满以后提交的证据材料是否需要法官依职权决定庭前交换证据不能确定。而当事人如果要申请复制对方提供的证据材料,是否准许不好确定。如果决定庭前交换证据材料,当事人在之前申请复制对方的提交的证据材料,按照《民事诉讼证据规定》不应当允许,但按照效力层次更高的《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是允许的。在司法实践中,当事人(绝大多数为被告及其代理人)只申请复制对方当事人提供的证据材料,而自己迟迟不提交证据材料,往往要在举证期届满前一天才提交,这有违平等保护双方当事人诉讼权利的原则。但如果一概拒绝,虽然做到了平等保护双方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但与《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又有违背。笔者认为,应当允许一方当事人复制对方当事人提交的证据材料,不过,对申请方多少该有一些限制。可以要求申请方提交了己方证据材料完成举证后,才允许其复制对方提交的证据材料。由法院预制一个空白文书,这个文书暂命名为“举证完毕报告书”,内容至少有:1、原、被告姓名及案由;2、于何时已提交完毕证据材料,以后不再提交证据材料;3、如果以后再提交证据材料,自愿承担法律责任。并由申请人签署“已阅知以上内容”和姓名。此外,一方当事人复制对方的证据材料后,在举证期限届满前提交的证据材料,法官应当告知对方当事人可以进行查阅和复制,确有必要延期举证的,法院应当准许,以平等保护当事人的诉讼权利。
(四)排除对证人出庭作证的干扰。出庭作证的证人,在经济、安全、相处关系等方面都有后顾之忧,对此应当从法律制度上全方位地解除证人的忧虑,排除干扰,保证证人出庭作证和如实作证。证人出庭作证的申请人应当向法院预交相应的证人出庭作证费用。证人出庭作证的经济补偿超过半天的按1天计算,补偿范围为误工费、食宿费、交通费、通讯费、奖金损失费等。在《证人出庭通知书》上,要明确证人出庭作证的地点、天数、补偿范围和兑现时间,并保证按时足额兑现。《证人出庭通知书》应当由法院直接送达或者委托基层人民派出所及村社组织代为送达,条件不具备的,可以邮寄送达,杜绝由申请人转送。在司法实践中发现,当事人的素质参差不齐,特别是地处山区农村的基层法院所审理的民事案件,当事人的文化素质和法律知识较差的占了相当的比例,尽管法官反复告知其申请证人出庭作证应提交材料的要求,但是,最终提交的材料符合要求的不多。启动证人出庭作式有两种,一是当事人申请,二是法院依职权。但有的案卷反应不出是什么方式启动的。笔者建议,为了减小当事人申请证人出庭作证的难度,提高审判效率,并有利于预算和预收证人出庭作证费用,可以由法院预制两份空白填充式诉讼文书,一份为“证人出庭作证申请书”,另一份为“出庭作证证人名单”。“证人出庭作证申请书”的内容可以考虑设定为“××县人民法院:关于原告××与被告×××(案由××××一案,申请人×××作为×告一方,依照法律和司法解释,申请证人出庭作证(附证人名单)。申请人×××,××年××月××日”。“出庭作证证人名单”至少应包括以下项目:“证人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或者年龄,智力状况,精神状况,通讯号码,住址”,以便法院对证人情况进行审查。“证人出庭作证申请书”与“出庭作证证人名单”可安排在一张纸上,由当事人填写好后,交给法院。此外,为给出庭证人提供相关的保障,审判实践中如果发生对出庭作证的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打击报复的,司法部门应当迅速侦查,及时处理。急待有权机关对证人出庭作证的经济补偿标准和安全保证等方面作出规定,对证人强制出庭作证义务以及违背这些义务所应给予的制裁措施也应尽快立法,加以明确,以便实践中执行。


四川省宜宾市珙县人民法院
联系电话:08314319536
电子邮箱:gxrmfy_536@163.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莫桑比克共和国政府关于中国派遣医疗队赴莫桑比克工作的议定书(1993年)

中国政府 莫桑比克共和国政府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莫桑比克共和国政府关于中国派遣医疗队赴莫桑比克工作的议定书


(签订日期1993年1月6日 生效日期1993年1月6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莫桑比克共和国政府,为了发展两国卫生事业的合作关系,达成协议如下:

  第一条 应莫桑比克共和国政府(以下简称莫方)的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以下简称中方)同意派遣由九人组成的医疗队,包括译员和厨师一名赴莫桑比克工作。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队(以下简称中国医疗队)的任务是与莫桑比克医务人员密切合作,协助开展医疗工作(不包括法医工作),并通过医疗实践交流经验,相互学习。

  第三条 中国医疗队工作地点是马普托市中心医院。

  第四条 中国医疗队所需的医疗设备、器械、药品、医用敷料和化学试剂由莫方供应。

  第五条 莫方负责办理中国医疗队自用的生活用品的报关和提取手续。

  第六条 中国医疗队的待遇如下:
  1.中国医生前往莫桑比克和他们从莫桑比克返回中国的旅费由莫方直接支付。在返回中国时,莫方支付每人三十公斤超重行李费。
  2.译员和厨师从中国赴莫桑比克的旅费由中方直接支付,他们从莫桑比克返回中国的旅费包括每人三十公斤超重行李费由莫方直接支付。
  3.中国医疗队医生在莫桑比克工作期间的每月工资由莫方负担,译员和厨师的每月工资由中方负担。
  3.1 莫方按月付给中国医疗队医生莫国货币和可兑换货币工资。
  3.2 每位专科医生的工资定为20万梅蒂卡尔和150美元。
  3.3 该工资可经中、莫双方协商,予以调整,并换文确认。
  4.莫方为中国医疗队提供合适的、配有家具、卧具、炊具和餐具的住房,免费提供使用水、电,并为他们提供福利和开展工作的便利条件。
  5.莫方负责提供中国医疗队工作所需的交通工具和尽可能提供其他方面的用车。
  莫方负责支付中国医疗队人员的差旅费。
  6.中国医疗队人员每工作十六个半月享有四十五天的带工资休假。

  第七条 中国医疗队人员在莫桑比克工作期间,莫方免除他们的任何税款。

  第八条 中国医疗队人员享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春节和莫桑比克共和国的节假日。

  第九条 莫方保障中国医疗队人员享有免费医疗待遇。

  第十条 中国医疗队应尊重莫桑比克共和国的法律和风俗习惯。

  第十一条 本议定书如有未尽事宜或在执行中发生异议,应由两国政府通过友好协商解决。

  第十二条 本议定书自中国医疗队抵莫桑比克之日起生效,有效期为18个月,期满后,中国医疗队按期回国。
  如莫方仍需中国医疗队的工作,应在期满六个月前提出,经双方协商后另签议定书。
  本议定书于一九九三年一月六日在马普托签订,共两份,每份都用中文和葡文写成,两种文本具有同等效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莫桑比克共和国政府
   代     表             代     表
     肖思晋            若泽·玛利亚·伊格雷亚·坎波
    (签字)                (签字)